低調的海信,被曝出了一份相當高調的數據。近日,據青島媒體報道,2021年海信在青島市繳稅近80億元,對青島稅收貢獻位列諸企第一。同時,2021年在青島市實現工業產值620億元,占海信全國工業產值比重超過61%,更是在青島實現工業產值最高的企業。這組數據,或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。要知道,海信并非青島體量最大的企業。這其中,要解釋一個概念,“對青島的稅收貢獻”,簡單點說就是給青島的稅收收入。青島有個別央企和地方國企,納稅總額或超過海信,但在青島的留成沒有海信高。再換一個角度分析。2021年,青島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368億,增長9.1%,首次突破1300億元。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017億元,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為74.3%。以此計算,海信一家企業貢獻了青島稅收收入的7.8%。2021年,海信實現營業收入1755億元,同比增長24%,創歷史新高;其中海外收入725億元,同比增長32%。縱觀海信近10年的營收,除了2014年至2016年稍緩之外,其余年份均保持了不錯的增勢。與2012年相比,2021年的營收翻了一番多。另一個原因,則是海信牢牢扎根青島。2021年在青島市實現工業產值620億元,是最有力的數據支撐。公開資料顯示,除了總部,海信的全球研發中心在青島,平度和黃島均有規模相當大的制造基地。雖然是一家全球化的企業,但海信始終沒有“脫根”,主要要素資源都留在了青島。比如,位于平度市南村鎮的海信家電產業園是海信在江北第一制造基地。2019年,海信平度洗衣機工廠二期落成,新增年產能210萬臺,累計年產能達340萬臺。而且,海信仍在追加在青島的投資,計劃建設新的制造園區。據說,在海信內部,有一句話會被經常提起——海信生在青島,長在青島,要想辦法為青島做出更大貢獻。海信上下對“感情”的看重,由此可見一斑。而海信之所以能深度扎根青島,不僅得益于“土生土長”的基因,與城市的良性互動也密不可分。這兩年,海信與青島演繹了多個互相成就的故事。作為一家科技集團,海信早已不是傳統的家電企業。其在光通信、醫療設備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城市等先進制造和ICT技術領域均有布局,并形成了核心競爭優勢。海信在突圍新業務時,青島關鍵時刻的“一臂之力”,助推了新版塊的快速崛起。海信智慧交通已在全國169個城市落地,而它的第一個客戶,正是青島??梢哉f,在青島的成功實踐,為海信智慧交通打開了通向全國的大門。在新技術誕生之時,關鍵一步是找到試驗場景,否則永遠不可能走出實驗室。阿里在杭州打造“城市云腦”,華為與深圳機場合作的“刷臉”通關,都與此類同。他們能在智慧領域攻城略地,都離不開所在地早期的扶持。如此嘗試,一方面讓企業收獲了案例,擁有了撬開市場的鑰匙,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成長。另一方面也讓城市享受到了企業發展的紅利,并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。今年的山東兩會上,山東省人大代表、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建議,山東可以借鑒浙江、江蘇等省份成熟經驗,由省工信廳等牽頭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通知或意見,對山東省“首臺(套)技術裝備”明確實施政府首購制度,解決用戶對自主創新的“首臺(套)技術裝備”不信任、不敢用、不愿用等難題。從海信身上,也能理解青島這兩年為何一直要抓大項目。大項目或大企業所帶來的稅收、產值、就業等數據的猛增,以及對城市競爭力的拉動,無一不是城市所期盼的。拉動就業方面,海信公布的數據顯示,其在青島本地用工人數達3萬多人。青島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 “力爭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30個”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最近,青島動作不少,一些龍頭企業的掌舵人密集來到青島。5月7日,中國重汽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,山東重工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,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來青島調研,并與青島主政者見面,表示積極對接青島產業發展方向,深化合作交流。此前的2月份,濰柴(青島)海洋裝備制造中心項目剛在西海岸落地。5月6日,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鄭弘孟來到青島,他說,積極向青島布局,進一步融入青島城市發展戰略,加快整合更多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,助力青島加快塑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。如何讓這些企業更好地扎根青島,建成上下游產業鏈,實現真正的“本地化”,成為城市級的企業,是需要青島認真謀劃的。